为纪念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先生,由beat365官方网站和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胡宁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暨铜像落成仪式2007年12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出席仪式,并与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祯院士、胡宁先生夫人关娴女士一起为铜像揭幕。全国各地专程赶来的中国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等领域的代表,胡宁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beat365官方网站的师生等近百人参加了仪式。
纪念会上,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赵光达院士介绍了胡宁先生生平和学术成就。他说,作为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胡宁先生在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核力的介子理论和色散关系理论等方面在国际上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是我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胡先生带领的研究集体在强相互作用理论、强子内部结构的模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北京大学理论物理学科的创立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胡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留下了他所开创和热爱的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事业,留下了他的高尚人品和治学精神,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深切缅怀胡宁先生,要以老一辈物理学家为榜样,努力奋斗,为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胡宁先生的研究生,中科院物理所杨国祯院士、华中师大刘连寿教授和中科院高能所马中骐研究员动情地回忆了胡先生对他们业务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怀,称恩师的支持和教诲令他们终生难忘。胡先生以平易近人的态度鼓励年轻人发表意见,他的看法充满丰富的物理思想,很有创见。他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研究环境,提倡学生在研究集体中自由成长,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对鼓励年轻人创新非常重要。在特殊年代,他还尽力为学生们创造重新学习、回到科研第一线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此外,胡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感染和鼓励后辈不断努力。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宋行长教授谈到胡先生在科研上高瞻远瞩,60年代初,他把研究工作从熟悉的领域转到对称性理论方面,为后来提出层子模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每一个参与的人影响都很大。郑汉青教授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回顾了胡先生对晚辈学人的关心和爱护。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院士表示,胡先生对高能物理的发展非常关注、对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能物理研究所很多学术骨干都是胡先生的弟子,感谢胡先生为我国粒子物理学界培养了大量人才。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表示,胡先生对理论物理的热情与信心时刻激励我们联合学界同仁开展前沿讨论和交流、促进理论物理和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
清华大学物理系党委书记王青、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卫平也表示,今天在这里聚会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意,缅怀历史,将胡宁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理论物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纪念会由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叶沿林主持。出席纪念会的有著名物理学家于敏、何泽慧、黄祖洽、戴元本、张宗烨、邝宇平、张焕乔、苏肇冰、杨国桢、陈和生、陈佳洱、杨应昌、秦国刚、赵光达等十多位院士。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beat365官方网站党委书记陈晓林等也出席了纪念会。出席仪式的胡宁先生的亲属还有关肇邺院士、关霭雯女士、石赫先生、关肇基先生、项敏女士、吴敬瑜女士、关令苇先生等。
点击以上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
胡宁简历:
胡宁(1916.2.11—1997.12.26),江苏宿迁人。在镇江和苏州读完中学后,1934年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随学校南迁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毕业后留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并在周培源指导下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1940年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1941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深造,先后师从冯卡门和爱泼斯坦,研究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和原子核的量子理论,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1943—1945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泡利的指导下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1945—1947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1947—194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从事S矩阵的理论研究。1948—194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原子核研究所、1949—195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原于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量子电动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胡宁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底回国,195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1983年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至1959年间,胡宁还曾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担任该所学术委员和理论研究组组长。
在普林斯顿期间,胡宁运用介子场论方法对核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成果都属于泡利学派的在当时有影响的工作。在此期间的另一个重要论题是关于引力辐射阻尼的研究。胡宁采用广义相对论里通常的坐标条件,首次给出了双星系统辐射阻尼能量损耗的公式,计算出双星系统的阻尼结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他的这一工作是对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1970年代末,正是在双星辐射阻尼的观察上得到引力波存在的第一个证据,泰勒和赫尔斯通过对射电脉冲双星的长期观察得到了引力辐射存在的证据,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胡宁对核物理和介子理论里S矩阵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能量—动量复平面上S矩阵的解析性质及其物理解释,以及如何可能消除S矩阵元发散性。当时的这些工作为1950年代中期基本粒子强相互作用理论里的色散关系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48年胡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之际,正是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和重正化理论取得重大进展、现代量子电动力学建立的关键时期。胡宁立即投入到有关的研究中去。他证明了,把电磁场四个分量形式上平等处理的相对论协变理论的结果,同以前取消了纵场分量而留下两项物理上的横场分量的复杂得多的做法,所得到的结论完全相同。
回国以后,胡宁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领域继续开展成果丰富的研究工作。胡宁于6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把强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基本粒子的内部对称性研究。1965-1966年,以朱洪元、胡宁、何祚庥、戴元本为带头人的39位学者提出的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首次引入相对论协变的强子结构波函数和相互作用矩阵元,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对强子结构模型理论的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明显优于差不多同一时候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非相对论夸克模型。
胡宁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撰写的《电动力学》和《场的量子理论》两部著作,
是国内最早的教材之一。他还培养了二十多位研究生,其中包括多位为对我国国防和科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院士和学者。
1955年,胡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胡宁在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核力的介子理论和色散关系理论等方面在国际上作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是我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胡宁曾任中国引力理论及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首届和二届副理事长,及首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培养并带领一支队伍在强相互作用理论、强子内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北京大学理论物理学科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宁先生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真正学者风范的榜样。
胡宁网上纪念园地:http:/personnel/memory/huning/index.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