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beat365官方网站庆祝赵凯华先生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周年
发布日期:2020-05-27 浏览次数:

2020年5月26日下午,beat365官方网站召开小型座谈会,庆祝赵凯华先生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周年。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高原宁、党委书记杨金波,赵凯华先生的女儿赵谊平女士、老朋友、老同事和院友代表,以及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等出席。

龚旗煌首先代表学校向赵凯华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他高度赞扬赵先生从未停止对物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北京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物理学事业发展与进步呕心沥血,以深刻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无畏的胆识、高洁的情操引领一批批青年学生和骨干教师在物理学世界中求真知,寻真谛。龚旗煌勉励中青年教师要努力领会和弘扬赵先生等老一辈北大学者求真、求实、为善、为美的崇高精神。

高原宁分享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与赵凯华先生有关的往事亲历及其对自己职业选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随后,代表学院向赵先生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建设所付出的热忱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敬意;同时,代表现任班子表示将承继北大物理百年的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弘扬老一辈北大物理人对科学和真理的执著追求,力争向beat365官方网站成立二十周年和物理学科建立百十周年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beat365官方网站教学委员会主任刘玉鑫以翔实的图文对赵凯华先生教育教学生涯做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并介绍了赵乃抟、赵凯华、赵匡华一家两代三位教授与北京大学的百年之缘。

赵光达院士、朱允伦教授、王稼军教授、胡晓东教授、朱世琳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王珊教授和北京服装学院陈祖刚教授(均为1962级物理系本科院友)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赵凯华先生学识和人格的敬仰;他行云流水的课堂安排、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令人终生受益,远远超出所学物理知识的本身。出差在外的《大学物理》主编田光善也特地从西安发来贺电。

伴着老中青三代北大物理人唱响“祝您生日快乐”,神采奕奕的赵凯华先生步入场地中央,吹灭点燃的“9”“0”蜡烛,掌声、歌声、祝福声袅袅萦绕,其乐融融。龚旗煌、高原宁分别向赵先生敬赠了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的大学毕业成绩单复件和集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温暖感观于一体的书本灯,为他倾力物理教育、倾心“照亮”学子人生再致以感谢和祝福。兄弟单位代表、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王亚愚寄来贺信。多届院友敬献的鲜花绽放在会场四周,枝枝束束寄托着赤诚的祝愿。

赵凯华先生在感怀发言中,从留校做助教到独立讲大课,从照搬苏联大部头教材到汲取欧美开放理念,从开展大学物理教学到推进科学素质教育,思路清晰地讲述了与北大物理相伴的七十四个春秋。他强调北大物理应坚持对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以一流的教学质量提升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声誉。

“凯”乐载“物”,“华”章明“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赵凯华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钟情物理,心系教育,躬耕七十载,桃李满天下。beat365官方网站全体师生和海内外院友共贺先生鲐背寿,同盼恩师期颐年。北大物理人将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不辜负学校、国家、世界对北大物理的瞩目。

据悉,今年晚些时候学院还将组织相关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附:赵凯华先生教学科研生涯回顾

赵凯华先生,1930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赵迺抟先生、母亲骆涵素女士均为官费留美学生。同年,随父母回国,赵迺抟先生受聘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

赵先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0年毕业。留校工作三年后,被派赴莫斯科大学攻读物理学史专业研究生。在完成指定的物理学史学习任务后,师从等离子体理论专家符拉索夫(A. A. Vlasov),研修等离子体理论,仅用一年半写就学位论文Поверхностные колебания заряженного шнура в продольном магнитном поле,发表于Журнал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й и 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й Физики(《实验与理论物理期刊》)。1958年,获苏联副博士学位(相当于今博士学位)后回国。

赵先生大学毕业后,即开始长达七十年的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生涯,除因公派出和“文化大革命”之外未尝中断。自苏联回国后,被安排在普通物理教研室,主讲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普通物理”。他热爱教学,悉心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理论功底深厚、知识面宽广,他的讲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严谨精练、又生动优美;凡是听过课的学生无不享受其中,回味无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赵先生系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着手编著物理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与陈熙谋编著的《电磁学》、与钟锡华编著的《光学》双获首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基于同名选修课程讲义编写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1988—1990年在《大学物理》连载,1991年结集出版,获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九十年代初起,与罗蔚茵等合作编撰《新概念物理教程》(全五卷),旨在“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地为物理学前沿打开窗口和安装接口,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科学素质和能力”;这套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单一模式,内容丰富且与物理学前沿衔接紧密,一经出版即被多所学校用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其中《力学》卷及以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项目“新概念力学”作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成果,先后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进入21世纪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为了表彰赵先生为我国大学基础物理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表达全国基础物理教学一线教师的崇高敬意,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于2008年授予其物理教学杰出成就奖。

他提倡素质教育和科学与人文在教学中的融通,提倡开设面向文科大学生的物理课程和加强面向工科大学生的物理课程,提倡物理教育现代化。他关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作为首倡者之一,带队开创我国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先河(1986—1988),并作为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主持了首次移师亚洲的第25届赛事(1994);与张维善合著《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全三册,2006—2008),推荐《“外星人”学物理:匈牙利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等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翻译。先后三届入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C14-ICPE),力促将我国物理教学引入国际交流,扩大我国物理教育的国际影响;鉴于其持续半个世纪以上对我国和国际物理教育的贡献,2016年被该委员会授予国际物理教育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学者。

在繁忙的教学和著书之余,赵先生长期承担繁重的行政和社会工作。1983—1990年,接替虞福春先生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一职,在重建教学秩序、推动科学研究、整顿与晋升师资队伍、派遣学生深造等诸方面为物理系迅速从劫难中复苏付出了大量心血。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物理通报》副主编,七十年代担任《物理》副主编,1982年创办《大学物理》并亲任主编至2009年;撰写或组织撰写大量教学研究论文和科学史、普及类文章,主编《科学家谈物理》丛书(共三辑30册)。九十年代以后,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91—1999)和下设物理教学委员会、物理名词委员会主任(1991—2003),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1985—2006);主持审定《物理学名词》(1988、1996版),主编《英汉物理学词汇》,为我国物理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做出奠基性贡献。

在大半生执著于教书育人的同时,赵先生始终保持与学术前沿同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带领研究生从事等离子体理论研究,后转向非线性物理研究;1986年发起创建北京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开展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格点玻尔兹曼方程方法等研究。

七十年来,赵凯华先生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建设、中国物理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